“无人机巡查时,发现三栋楼顶有个积满水的旧水桶,已交由社区网格员跟进处置;市民举报中华路存在垃圾堆放、蚊虫孳生问题,社区消杀队正现场作业……”这是赤坎区卫生健康局收到的街道办反馈。
如今,赤坎区通过无人机“空中侦察”、群众“地面监督”与基层消杀队伍“快速响应”三措并举,让城中村屋顶、深沟等犄角旮旯的蚊虫孳生地无处遁形,为基孔肯雅热防控构筑起全链条防线。
无人机上阵,攻克“高空盲区”
赤坎区城中村房屋密集,无物管小区设施老旧,楼顶水箱、天井排水沟以及各村散落的废弃房屋等隐蔽处常年积水,成为蚊虫孳生的“重灾区”。以往人工排查时,面对狭窄巷道里的密集楼宇,工作人员往往要逐栋逐层攀爬,不仅效率低下,遇到加锁的楼顶、深沟等区域更是束手无策,极易留下监管死角。
赤坎区卫健局联合
区政数局引进无人机技术
给防蚊排查装上“千里眼”
这些难题迎刃而解
在大埠村上空,无人机灵活穿梭于楼宇间,搭载的高清摄像头能清晰捕捉到天台积水的塑料桶、废弃房屋的积水坑等隐患。数据显示,无人机累计排查并推送隐患点位5000余处,覆盖全区所有街道,将原本需要排查两周的工作量压缩至2天完成,效率大幅提升。
“以前靠脚底板量,现在靠科技‘透视’,隐蔽角落的隐患也能精准定位。”沙郭村负责人展示着整改前后的对比图。这种“空中排查—精准派单—网格落地”的闭环机制,让隐患整改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半天。
全民当“监督员”,激活“基层末梢”
“喂,是区卫健局吗?我家楼下花坛里有个积水的塑料盆……”市民李女士拨通举报电话后的第二天,就看到村委会工作人员前来清理。为扩大防控覆盖面,打通防控“最后一公里”,赤坎区公布卫生黑点举报热线,鼓励居民争当“防蚊监督员”。
在全区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的号召下,一场“翻盆倒罐清积水”的全民行动火热展开。
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带着宣传册进村入户,教居民清理阳台花盆托盘、疏通空调排水管;小朋友们化身“防蚊小卫士”,跟着大人在屋前屋后排查积水。“以前觉得蚊子多是小事,现在知道积水是根源。”居住在百姓村的陈阿姨边清理水缸边说。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,让爱国卫生运动从“政府主导”真正变成了“全民自觉”。
基层队伍就位,筑牢“消杀防线”
“握喷雾器要保持45度角,重点喷在墙角、下水道口这些蚊虫容易聚集的地方……”8月7日,在赤坎区蚊媒消杀技能培训现场,专业人员正在向村(社区)干部、物业员工、工地负责人演示基础操作。
为强化末端处置能力,赤坎区政府加强资金保障,购置600台消杀喷雾器全部派发给村(社区),加上市红十字会赠送的8台及各村(社区)自行购置的10余台,全区基层已形成近620台的消杀设备规模,并以村居为单位组建多支基层机动应急消杀队伍,实现“排查到哪里,消杀就跟进到哪里”。
这些由村委会(社区)工作者、物业人员
热心居民组成的消杀队伍
虽然不是专业人员
但经过系统培训后
已能熟练掌握基础消杀技能
在北桥街道金田村,队员们背着喷雾器穿梭在楼道间,对排水沟、垃圾中转站等重点区域进行药物喷洒;工地现场,负责人带领工人对基坑积水点投放灭蚊幼药剂;物业公司则定期对地下车库、消防水池开展消杀。“以前对着喷雾器不知道从哪下手,现在知道哪里该喷、怎么喷,居民们都说蚊子少多了。”一位基层消杀队员擦着额头的汗说。
科技提效、民力聚能、基层兜底
三者共同构成了赤坎区防蚊“组合拳”的核心
从城市到乡村,从楼宇到草丛
从排查到消杀
这套体系不仅破解了隐蔽区域防控难题
更让“健康赤坎”的理念深入城乡每个角落
来源:南方+
股票怎么杠杆,秒配A股,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