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3年3月5日,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约瑟夫·斯大林因脑溢血在莫斯科去世,享年74岁。斯大林的离世,给整个苏联乃至世界都带来了极大的震动。这位以铁腕手段和严酷统治著称的领导人,在苏联这段短暂但激荡的历史中,留下了浓重且鲜明的个人印记。
斯大林逝世后,苏联的未来方向成为了众人关心的焦点。许多人心中充满了疑问:苏联该如何前行?这一切的关键,便落在了继任者的肩膀上。经过苏联高层复杂的权力博弈,最终尼基塔·赫鲁晓夫脱颖而出,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,接过了斯大林留下的重担。
在不少人的印象里,赫鲁晓夫远不如斯大林那样强硬,也被认为能力逊色。然而,深入了解苏联历史后便会发现,赫鲁晓夫实际上为苏联作出了四大重要贡献。从客观角度看,他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功臣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晚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弊端。
展开剩余76%那么,这四大贡献具体是什么呢?
列宁去世后,斯大林逐步掌控了苏联的权力。面对权力的诱惑,他逐渐迷失了自我,变成了贪婪欲望的奴隶。为巩固自身地位,斯大林实施了“两步走”策略:首先,他极力抬高列宁的历史地位,其次,将自己塑造成列宁忠实且唯一的继承者,借此让两人的形象共同被神话,巩固统治基础。
斯大林统治时期,他极力推崇个人崇拜,将自己凌驾于国家和党的权力之上,使苏联成为了他个人权威的机器。这种高度集权和个人崇拜,也为他发动大清洗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和手段。
斯大林去世后,赫鲁晓夫意识到,这种个人崇拜已经使苏联的发展偏离了正确轨道,必须尽快清除斯大林的影响。于是,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,赫鲁晓夫发表了秘密报告,公开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严重弊端。虽然这一举动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,但从长远看,这是苏联政治体制调整的重要一步。
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,列宁领导下的苏联也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。然而,斯大林上台后,个人私欲膨胀,激励了苏联上层权贵的贪婪。在斯大林的默许甚至支持下,特供制度逐渐形成,权贵们享受着与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生活:当民众只能吃粗粮,权贵们却能享用海参鲍鱼;当百姓住在简陋平房,他们却住豪华别墅。
随着时间推移,特供制度愈发泛滥,成为权贵们享乐的工具,导致国家内部腐败滋生,社会主义理想被扭曲,特权阶层悄然成型。赫鲁晓夫上台后,果断废除了特供制度,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这一点赢得了不少赞誉。
斯大林极度崇尚军事实力,盲目追求军队的膨胀,导致军队规模急剧扩大,军费开支也随之猛增。在苏联经济本身已经面临诸多限制的情况下,军费激增进一步挤压了民生发展空间。赫鲁晓夫接任后,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,认识到军队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,于1955年和1956年两次裁减军队人数,减少了约320万军人。
军费减少缓解了社会压力,但此举激怒了军方高层,为他后来被撤职埋下隐患。
在经济方面,斯大林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缺乏活力,生产效率低下。赫鲁晓夫试图打破这一僵局,推行改革,将农产品义务销售制度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度。此举极大激发了农业生产积极性,粮食产量由斯大林时期的年均约3800万吨,跃升至赫鲁晓夫时代的1.3亿吨。
赫鲁晓夫因此感到自豪,这也是他手持玉米图片的由来——他认为自己为苏联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。
综上所述,赫鲁晓夫的这四大举措在不同程度上纠正了斯大林时期的诸多弊端,然而,这些改革也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,最终让赫鲁晓夫在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,黯然下台。
参考资料:《苏联史》、《赫鲁晓夫传》等。
(图网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怎么杠杆,秒配A股,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