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”
孔子对于周礼的推崇可谓是无与伦比,他认为礼仪教化的根基正是在周代得到了完善与发扬,儒家学说对于礼仪的推崇和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。周朝,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,更是见证了无数杰出人物和百家争鸣的时代。
然而,提到周朝的历史,许多人或许首先会想到的是一部名为《封神演义》的小说,这部作品无论是被改编成电视剧还是电影,几乎都在大众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。
正如《西游记》里,孙悟空这个大闹天宫的角色比唐三藏更加深入人心,很多人对《封神演义》的认知,也多半围绕着哪吒、雷震子、杨戬等神话人物展开。
展开剩余85%然而,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,周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却远不止这些神话人物。商纣王和周文王才是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王者。
其实,真实的历史远不像小说中描绘的那般充满神仙和天将。每一次朝代的更替,似乎都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,但实际上,亡国的种子往往早已在数代前埋下。
商纣王,本名帝辛,身具过人的勇力,他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,且自幼聪慧过人,辩才无双,曾与多人辩论而不落下风,堪称文武全才。
在他继位后,帝辛南征北战,迅速扩展了商朝的疆域。他的丰功伟业以及卓越的个人才能,使得他逐渐迷失自我,沉浸在赞誉和功名的海洋中,忘记了初心。
简而言之,他逐渐变得膨胀,丧失了对现实的清晰感知。
当统治者逐渐陷入昏庸,失去民心,朝代的更替便不可避免。正是在帝辛沉溺于酒池肉林,忙于发明酷刑时,周朝的西岐势力开始崭露头角。
实际上,西岐的兴起远早于周文王,他的祖父古公亶父,或称周太王,便是西岐崛起的奠基人。
在太王之后,权力传到了少子季历,他也被儒家经典称作王季。周文王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事业,努力让西岐势力更加强大。
到周文王时,商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,但西岐的力量依然不足以挑战商朝的统治。周文王只能暂时忍耐,积蓄力量,等待合适的时机。
然而,要想成就一番伟业,光有实力和人心是不够的,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真正的王佐之才。西岐虽然拥有许多能臣武将,但缺少一个能在政治与军事上都能给予周文王支持的超级智者。
这种人才,犹如千年难得一见的瑰宝,极难找到。周文王深知这一点,于是他便通过发布招贤令,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贤才。
虽然通过这种方法确实吸引了一些人才加入西岐,但周文王心中始终有一个未解的心结,他渴望得到像伊尹辅佐商汤那样的绝世人物。
周文王深知自己的局限,他自己也喜欢用推演之术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,并且他在许多场合的推演也常常精准无误。
但对于绝世大才的寻找,周文王无论如何也未能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直到有一天,周文王准备出发狩猎之前,他再次卜了一卦。
这一次,卦象非常怪异,文王看了半天也无法解开其中的含义:非龙飞璃,非虎非罴。
可巧就在这一天,周文王在渭水附近遇到了姜子牙,完成了历史上那段著名的君臣相遇的传奇。
这个历史事件后来被民间小说和神话加以润色,传说中的“飞熊入梦”,便来自商高宗的梦境,最终得到了贤臣傅说的辅佐。
关于姜子牙的故事,有着无数种版本,其中有说他师承昆仑的元始天尊,也有传闻说他在渭水旁钓鱼,等待着有缘之人上钩。
姜子牙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,被尊奉为兵家祖师,他的地位堪比孔子。
当周文王遇到姜子牙,两人便开始探讨历史与未来的局势。经过深入交流,周文王终于明白,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王佐之才,便决定诚挚邀请姜子牙一同回到西岐,共谋天下大事。
姜子牙那时正在渭水边上静心垂钓,他钓的不仅是河中的鱼,而是那个天命所归的明主。
两人一见如故,但在出发前,姜子牙却异常镇定,不肯动身。周文王好奇地走上前去,问他为何不动。
姜子牙答道:“我已七十二岁高龄,年纪太大,行走不便。若要我出仕,还请您亲自将我背上车。”
文王的侍从们听后,纷纷怒气上升,他们认为如此不合常理,不仅要背一位年迈的老人,而且西岐的君王自身也并不年轻。
看到大家纷纷表示不解,周文王不怒反笑,他挥手命众人退下,自己亲自将姜子牙背了起来。
两人一同向西岐前进,然而在途中,周文王突然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。于是他转身往东走了五百步。走到疲惫之时,姜子牙自己站了起来,看着周文王已近力尽的背影,微微一笑。
姜子牙开口说道:“您走的八百步,您的国家将会延续八百年。”
这句话在后来的历史中被证明了。周朝的历史传承长达791年,与姜子牙的预言十分接近。
虽然周朝在此后分为西周和东周,但从东周开始,整个国家进入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。如果不是周文王走错了方向,也许还能再多走几步,周朝的辉煌历史也许能够延续得更久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怎么杠杆,秒配A股,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