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咱们国家的军队体系,很多人可能觉得挺繁琐,但其实里面还是有不少门道的,特别是军改以后,各种调整让人一时摸不着头绪。今儿个咱们聊个挺有意思的事:为什么武警的将官要是调到省军区当主官,就得换成陆军的军衔,而海空军的那些将官过去就不用换?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定的得,从历史渊源、制度安排和实际操作角度来说,都有它的道理。
咱们先说说省军区吧。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每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都建了自己的军区,港澳台就不算在内。这些军区主要负责国防动员、征兵、民兵管理和军地协调,算是国防体系里挺关键的一环。那时候的省军区有几个明显的特点:一是都归七大军区管,像济南军区管河南和山东,那河南和山东的省军区也是由它们指挥;二是一些省军区还承担作战任务,特别是沿边的地方,比如内蒙古、黑龙江、浙江、广西这些地方,下边还组有边防、海防部队;三是部队官兵几乎全是陆军出身,从大军区的主官到省军区、军分区、武装部的领导,大概都是陆军将官,海空军和武警几乎没啥出场。
这套体系已经延续了挺长一段时间了,直到2015年军队改革启动,一下子就都变样了。省军区不再听战区的指挥了,除了西藏、新疆军区和北京卫戍区还挂着陆军旗号,其他的都被划归到新成立的国防动员部,变成纯粹负责动员的单位。以前的边海防部队也都转给陆军或者海军,作战权限都没了。最关键的是打破了过去“陆军一枝独秀”的规矩,主官职位也开始向海军、空军、火箭军以及武警的将官敞开了大门。比如,2009年通过晋升成为空军少将的周利,从济南军区空军调到河南军区当司令员,成了首位有空军背景的省军区主官。还有2016年升海军少将的王守信,被派到广东军区担任政委。这些人过去还穿着原军种的制服,军衔也没变,就这么继续干着自己的事。
不过,武警的将官可就不一样了。凡是从武警内卫、海警、机动部队出生的,只要晋升为省军区司令员或政委,统统都得换上陆军的军衔,披上陆军的制服。比方说修长智,1963年出生,来自黑龙江,早年在武警基层干起,2017年当上武警重庆总队政委,2018年又升为武警少将。到2020年7月,他被调到浙江军区任政委,立马从武警少将变成了陆军少将。究竟为什么武警的折腾这么大,而海空军却顺风顺水,没那么折腾呢?其实,有三个层面的小原因,逐层剖析下来,细细道来可真有点道理。
第一层面呢,虽然省军区实际上属于国防动员部管辖,但从根子上讲,它依然是解放军体系的一部分。每个省军区的正式全称都带着“中国人民解放军”这几个字,比如“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”。陆军、海军、空军、火箭军,都归属于解放军的主体体系,换句话说,转任省军区的主要领导,基本跟解放军内部调工岗位一样,不用换衔,也不用换装备。过去当空军将官的,还是空军少将;海军的,依旧是海军少将,因为他们本身就都在一个锅里打的。可武警呢?它是独立于解放军的另一支现役武装力量,两者是平行关系,不隶属同一体系。武警的将官一旦跨过来要担任主官,就得“入乡随俗”,用陆军的衔。不然,非解放军体系的人治理解放军的单位,容易出权责不清的问题。国家国防部的发言人吴谦曾经说过,省军区的核心职能还是归属陆军的范畴,海空军那些将官多在沿海的省份任职,但武警必须调整身份,确保指挥链顺畅。
武警和陆军的关系可,关系挺紧密的。并不是武警凭空冒出来的,大部分队伍都是从陆军划出来的。比如说武警机动部队,之前的样子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从陆军乙种师转过来的,比如武警120师,就改编自沈阳军区40集团军的120师。再比如内卫总队,也差不多,北京总队是根据解放军警卫2师整编而成,那个北京2总队用的是北京军区65集团军守备师的基础。这些历史背景让武警跟陆军的关系就像兄弟俩一样,要改衔也就顺理成章了。反过来看海军和空军,他们的训练、装备、任务和陆军差距挺大,海空军的官员过去在省军区时,保持原衔还能发挥长处,比如海军负责沿海的海防动员,空军管空防和疏散。要是武警不改一改,去指挥陆基民兵啥的,标准不一,训练起来还会出乱子。
到第三层次,国家的国防动员体系整体上还是以陆军为主导。虽说军事改革让岗位有所变化,但陆军的比例依然最大,像海空军和火箭军这边的人数就相对少一些。武警将官如果改为陆军军衔,能更快融入现有体系,也能避免身份上的尴尬。这套规矩,从军改以后就一直沿用到现在,2018年推行的《军官法》细则也特别强调,解放军内部不同军种之间虽然没有强制性改造,但跨序列的就需要调整。结果怎么着?武警将官转岗之后,干得挺有声,像修长智在浙江军区搞“智慧海防”、协调民兵演练,效果都挺不错。周利在河南,利用空军背景帮着搞空防动员,王守信在广东,结合海军经验推进海防体系。这一系列例子说明,改不改得关键看体系的匹配程度。
军改背后的背景还得扯清楚。2015年11月,中央军委召开改革工作会议,强调要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,同时调整一下军种比例。省级军区被从战区里剥出来,专门负责动员工作,岗位设置也变得丰富多样。这多元化虽然重要,但不能乱来,得有规矩。武警将官转岗改授,实际上就是这个规矩的体现。以前大军区时代,省军区都属于纯陆军单位,调动起来挺简便;但现在,动员部直接管着,不同军种交叉频繁,制度也就跟着细化了。举个例子,火箭军的将官改岗后,基本保持原衔,毕竟火箭军是战略力量的一环,跟省军区的动员工作搭得上。海空军也是如此,沿沿海和内陆布局不同,但武警的警种属性太强,一旦不改的话,出问题的风险也大。
这事儿可不仅仅是调调位置那点事儿,还牵扯到警衔和军衔的不同。早在1989年,武警就设立了警衔制度,跟军衔是平行的,但序列可不一样。要是陆军中将转成武警,那就得换警衔,反过来也一样。就拿徐永清来说,他1996年从陆军中将转到武警当政委,结果警衔也得变成武警中将。再说了,2018年军改后,各种武警、海警、消防那些,都转到公安部管理,只有机动内卫和金盾留在中央军委,整体序列没变,一切照旧。不过,省军区的主官改授陆军,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指挥上的权威,领导关系更稳当。网上还有人说,这样安排,挺形象比喻的,就是“外来和尚不念经”,一来二去心里踏实,地方也好管。
从实际效果来看,这套机制挺带劲的,推动了人才的流动。军改之后,省军区的主官里,陆军占了大头,百分之七十左右,海空军和火箭军大概占百分之二十,武警大概一成。数据显示,2023年,全国31个省份的军区主要领导,涉及多个军种的就超过10个,比如2021年,空军少将刘振立被调到陕西军区担任政委,而且保持空军的军衔;海军少将李鹏程调到辽宁军区担任司令,也没变。正是这些专业背景的人才,帮着补足了省军区短板。像武警转过来的人,比如修长智,2023年夏天离开浙江,交接给了孙文举,继续为内地贡献力量。这种流动,确实让国防动员变得更灵活,民兵训练也从传统的陆基为主,逐步融入了海空元素。
为什么海空军不用改呢?简单,说白了,他们是解放军“掌上明珠”,省军区嘛,就是“大家庭”里的成员,调动灵活得很。海军将官在山东、广东这沿海地带,空军在河南、陕西这些内陆地区,都能搞得配合顺畅。火箭军的情况差不多,战略动员也是对口负责。至于武警,虽然是现役,但主要任务是内卫和维稳,跟省军区的陆基动员有一些交集,但体系壁垒挺高,得打破。国防动员部不归军种管,但底下单位都是解放军的,武警要跨界合作,就得先搭桥。
这个机制啊,还有长远的意义呢。将来,随着国防动员变得数字化、智能化,跨军种的经验就更是宝贝似的。像5G海防、无人机民兵这类的事儿,得靠海空军的专门技能,但也不能忘了陆军的基础。把武警改成隶属于陆军,确保指挥统一,别让事情变得乱哄哄。
股票怎么杠杆,秒配A股,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